Linux物理机磁盘
在Linux系统中,一切皆文件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硬件设备,物理磁盘被识别为特殊文件并存放在/dev
目录下,通常以/dev/sdX
(如SATA/SAS接口)或/dev/hdX
(IDE接口)的形式命名,这些设备文件是操作系统与底层硬件交互的入口点,现代服务器多采用SCSI协议变种(包括SAS和SATA),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会看到类似/dev/sda
、/dev/sdb
这样的命名规则,每个字母代表不同的物理驱动器,后续数字表示该类设备的顺序实例。
查看物理磁盘的方法
-
使用`ls /dev/sd
命令:此命令能快速列出当前系统识别的所有SCSI类型磁盘设备,输出可能包含
/dev/sda(系统盘)、
/dev/sdb`(新增数据盘)等条目,这是最基础的检测方式,适合确认可用存储资源。 -
执行
fdisk -l
命令:该工具不仅显示磁盘列表,还能提供详细的分区表信息,运行结果将展示每个设备的容量、扇区数、起始/结束位置以及已存在的分区布局,若新插入的硬盘未初始化,此处也会明确标注为“空白”状态,等待用户操作。 -
结合
df -h
进行验证:通过此命令可以查看已挂载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,包括总空间、已用空间和可用空间百分比,虽然主要用于挂载点的监控,但也能间接反映物理磁盘的实际负载状态。
磁盘分区与格式化流程
当新增一块未初始化的磁盘时(如云环境附加的数据盘),需经历以下步骤使其可用:
-
进入分区模式:使用
fdisk /dev/vdb
(假设目标设备为/dev/vdb
)启动交互式配置程序,在此环境中,用户可以选择创建主分区(Primary)、扩展分区(Extended)或逻辑分区(Logical),注意,主分区数量上限为4个,超出部分必须通过扩展分区嵌套实现; -
设置分区参数:依次指定分区编号、起始扇区和结束扇区,对于单整个磁盘的使用场景,可直接接受默认值;若需精确控制大小,则可输入类似
+10G
的表达式来分配特定容量的区域; -
写入更改并退出:完成所有调整后,输入
w
保存修改并退出工具,此时只是修改了内存中的缓存数据,实际变更尚未持久化到磁盘; -
创建文件系统: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格式(如ext4、XFS),调用对应工具进行格式化。
mkfs.ext4 /dev/sdb1
会将第一个分区初始化为支持日志功能的第四代扩展文件系统;若用作交换空间,应改用mkswap
命令; -
挂载与自动加载:手动挂载可通过
mount
命令实现,而永久生效则需要编辑/etc/fstab
文件添加条目,推荐先测试临时挂载效果,确认无误后再更新配置文件以确保重启后仍有效。
高级管理技术——LVM逻辑卷管理器
面对动态增长的业务需求,传统静态分区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,这时可采用LVM架构:
步骤 | 命令示例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创建物理卷 | pvcreate /dev/sdb1 |
标记分区作为PV |
组建卷组 | vgcreate my_vg /dev/sdb1 |
整合多个PV形成VG |
定义逻辑卷 | lvcreate -n my_lv -L 10G my_vg |
从VG中划分LV |
格式化与挂载 | mkfs.ext4 /dev/my_vg/my_lv mount /dev/my_vg/my_lv /mnt/data |
准备并启用新逻辑卷 |
在线扩展空间 | lvextend -L +2G /dev/my_vg/my_lv resize2fs /dev/my_vg/my_lv |
实时增大LV容量 |
这种方式允许管理员跨越多块物理磁盘自由分配存储资源,并且支持在线扩容而无需中断服务。
常见故障排查与维护
-
SMART自检工具:利用
smartctl -a /dev/sda
检查硬盘健康状态,提前预警潜在坏道或其他硬件故障; -
修复引导记录:如果因误操作导致MBR损坏,可以使用带参数的
fdisk
重新写入有效的引导代码; -
处理UID冲突:当多个设备具有相同设备号时,需调整TTY设置或修改内核启动参数以避免混淆。
FAQs
Q1: 如何确定哪一块才是新添加的数据盘?
A: 执行fdisk -l
后观察输出中的设备列表,通常系统盘会标记为/dev/vda
或/dev/sda
,而后续字母序号递增的设备(如/dev/vdb
, /dev/sdb
)即为新增磁盘,容量较小的往往是系统所在盘,较大的则是数据盘。
Q2: 能否在不重启的情况下让新配置生效?
A: 是的,对于手动挂载的情况,只需执行一次mount
命令即可立即使用;若要实现开机自动挂载,则需修改/etc/fstab
文件并运行mount -a
测试配置正确性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盾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d.cn/ask/937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