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备服务器架构,实时同步数据与状态,故障时自动无缝切换,保障业务连续性,实现高可用性与容灾
硬件配置要求
组件 | 主服务器 | 备份服务器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CPU | ≥8核 | 同规格或更高 | 性能需匹配以避免瓶颈 |
内存 | ≥32GB | 同规格或更高 | 根据应用负载动态调整 |
存储系统 | RAID 5/10磁盘阵列 | 镜像同步的主盘副本 | 支持实时数据复制技术(如rsync) |
网络接口卡 | 双千兆网卡 | 双千兆网卡 | 专用心跳线+业务流量分离设计 |
电源冗余 | N+1冗余电源模块 | N+1冗余电源模块 | 确保单点故障不影响整体供电 |
外部设备连接 | HBA卡直连存储 | HBA卡直连存储 | 避免因交换机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链 |
软件选型与部署
核心工具组合
- 集群管理软件:Pacemaker + Corosync(开源方案)或 Veritas Cluster Server(商业版)
- IP地址漂移工具:Keepalived(基于VRRP协议实现VIP迁移)
- 数据同步机制:DRBD(分布式块设备)用于块级同步,搭配LVM实现逻辑卷管理
- 监控告警平台:Nagios/Zabbix集成集群状态监测,设置阈值触发自动切换
典型拓扑结构
客户端 → VIP(虚拟IP)→ [主节点A ↔ 备节点B] → 共享存储
↑ ↓
Corosync心跳检测 DRBD同步链路
关键参数配置示例(以Linux为例)
配置文件路径 | 内容片段 | 作用说明 |
---|---|---|
/etc/keepalived/conf |
state master + priority 100 |
定义主节点优先级 |
/etc/drbd.conf |
handlers { acceptor; } syncer { rate 1G; } |
控制数据同步速率与确认机制 |
pcs config |
colocation constraints with resource |
确保资源启动顺序符合依赖关系 |
实施步骤详解
-
环境准备阶段
- ✅ 确认两台服务器BIOS设置中的PCI设备分配一致性
- ✅ 统一操作系统版本及内核参数(关闭不必要的后台服务)
- ✅ 校准NTP时间同步误差<50ms
-
存储层搭建
- 🔧 创建DRBD资源并格式化为XFS文件系统:
drbdmeta --create-md meta_data.img --size 1M drbdadm create-device minor_number /dev/sdb mkfs.xfs -f /dev/drbd0
- 📊 测试I/O性能:使用fio工具验证读写延迟是否达标(建议≤2ms)
- 🔧 创建DRBD资源并格式化为XFS文件系统:
-
服务绑定配置
- 🌐 在Keepalived中定义虚拟路由规则:
virtual_router_id VRID_1 priority 100 advertise_freq 1 authentication { auth_type PASS; auth_pass secretpassword; }
- 🚨 设置故障转移策略为”nonstop”模式,避免脑裂现象
- 🌐 在Keepalived中定义虚拟路由规则:
-
健康检查机制
- 💊 编写自定义脚本检测关键进程状态码(返回0表示正常):
#!/bin/sh systemctl is-active --quiet httpd && exit 0 || exit 1
- ⏳ 配置超时重试次数≥3次,间隔时间阶梯式递增(首次5秒,后续加倍)
- 💊 编写自定义脚本检测关键进程状态码(返回0表示正常):
日常维护规范
任务类型 | 执行频率 | 责任人 | |
---|---|---|---|
日志审计 | 每日 | 检查/var/log/cluster目录下的错误记录 | 系统管理员 |
模拟演练 | 每月 | 手动触发主备切换并记录恢复时长 | DevOps工程师 |
固件升级 | 季度 | 同步更新BIOS/驱动至稳定版本 | 硬件厂商支持团队 |
容量规划 | 半年 | 根据增长趋势预测存储扩容需求 | 架构师 |
常见问题与解答
Q1: 如果两台服务器同时宕机会怎样?
A: 此时将无法提供任何服务,因为双机热备仅针对单点故障设计,建议补充异地灾备方案,形成”两地三中心”架构,对于关键业务,可考虑引入负载均衡器实现多活模式。
Q2: 如何优化切换时间?
A: 可通过以下方式缩短RTO(恢复时间目标):
1️⃣ 启用TCP连接保持(SO_KEEPALIVE)减少会话重建开销;
2️⃣ 预加载应用程序进程到内存(使用cgroup冻结技术);
3️⃣ 配置网络QoS优先级标记,保障控制平面流量优先转发;
4️⃣ 采用SSD缓存加速元数据读取速度,实测表明,优化后切换时间可控制在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盾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d.cn/ask/921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