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给服务器安装Linux系统的详细步骤指南,涵盖从准备到配置的全流程操作:
前期准备工作
-
硬件与介质选择:准备一个容量大于8GB的U盘(建议使用全新设备,因制作启动盘会格式化数据),根据目标服务器架构下载对应的Linux发行版ISO镜像,如CentOS、Red Hat Enterprise Linux(RHEL)或Ubuntu等,推荐从官网获取最新稳定版本,并通过
md5sum
或sha256sum
工具校验文件完整性,确保下载过程中未损坏,若使用物理机而非云服务,还需确认硬盘配置方案,例如采用RAID 1阵列实现镜像备份以提高可靠性。 -
启动盘制作工具与方法
- Windows环境:使用UltraISO软件打开ISO文件后,进入“启动”菜单选择“写入硬盘映像”,写入模式推荐设置为USB-HDD+,并关闭隐藏分区选项以避免兼容性问题;
- Linux/macOS环境:可选用Etcher等跨平台工具,支持直接拖拽镜像文件至界面进行刻录,完成后通过
mount
命令验证U盘是否成功加载为只读文件系统。
-
外设连接与BIOS设置:将制作好的启动U盘、键盘和鼠标接入服务器USB接口(建议通过USB Hub集中管理),开机时连续按压Del、F2或F12等按键进入BIOS界面,在Boot选项中将U盘设为第一启动项,保存配置后重启以触发安装程序。
正式安装流程
阶段 | 关键操作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
语言与区域设置 | 选择英语(美国)作为默认语言,时区定位到所在城市(如Shanghai)。 | 确保NTP同步服务后续能自动校准时间 |
软件组件定制 | 在“SOFTWARE SELECTION”环节勾选基础设施服务器必备工具: • Debugging Tools(调试套件) • Performance Tools(性能监控) • Remote Management for Linux(远程管理模块) • Compatibility Libraries(兼容库) • Development Tools(开发环境) • Security Tools(安全防护) |
根据业务需求增减附加功能包 |
磁盘分区规划 | 手动创建以下结构: ✓ EFI系统分区(500MB,置于磁盘起始位置) ✓ 根目录(建议分配20GB以上) ✓ /home 用户数据存储区(剩余空间动态调整)✓ Swap交换分区(大小等于物理内存容量) |
旧系统残留需执行“Delete all files…”彻底清除 |
账户安全策略 | 设置强复杂度的root密码,避免使用字典词汇,可额外创建普通用户用于日常运维。 | 密码应包含大小写字母、数字及特殊符号组合 |
网络绑定优化 | 对中型及以上规模系统启用LACP链路聚合协议,将多个物理网口捆绑为逻辑通道,参数推荐:miimon=100 、xmit_hash_policy=layer3+4 ,需配套支持该协议的网络交换机。 |
此操作显著提升吞吐量与冗余性 |
系统初始化配置
-
主机信息登记:编辑
/etc/hosts
文件添加条目:0.2.7 server.yourdomain.com server
,同时保留本地回环地址0.0.1 localhost
,该文件用于内部DNS解析,确保服务间通信正常。 -
YUM源重建与软件部署:挂载安装介质到
/mnt
目录,通过修改/etc/yum/repos.d
下的仓库配置文件指向本地镜像,示例配置如下:对于RHEL 7.8系统,新建rhel78_dvd.repo
文件并填入baseurl=file:///mnt
;对于RHEL 8.2则分别创建BaseOS和AppStream两个源,使用yum install
命令批量安装基础工具包,如ksh.x86_64
、sysstat
等监控组件,完成软件安装后及时卸载光盘并恢复原始YUM配置。 -
内核调优检查:运行
sysctl -a
查看当前参数状态,参照官方文档调整网络栈缓冲区大小、TCP连接追踪策略等核心网络相关设置,特别注意禁用不必要的实验性功能模块以保证稳定性。
验证与收尾工作
-
分区挂载测试:执行
df -h
命令核查各挂载点可用容量是否符合预期,典型输出示例显示:/dev/mapper/rhel-root
作为根分区应有充足剩余空间,/boot
引导扇区独立存在且尺寸合理。 -
服务状态确认:通过
systemctl status network
检查网络服务运行状况,确保聚合链路已生效,使用ping
外部域名验证互联网连通性,结合traceroute
诊断路由路径质量。 -
安全加固措施:关闭不必要的端口暴露,配置防火墙规则限制访问范围,定期更新系统补丁,建议开启自动安全更新功能。
FAQs:
-
Q:安装过程中提示找不到启动设备怎么办?
A:首先确认BIOS中已正确设置U盘为首选启动项;若仍无法识别,尝试更换USB接口或重新制作启动盘(确保写入模式兼容服务器主板芯片组),部分老旧设备可能需要指定CSMN模式而非UEFI模式启动。 -
Q:如何实现多块网卡的负载均衡?
A:采用LACP协议创建绑定接口,具体步骤包括:在图形安装界面的网络配置阶段选择“Create Bond”,选择模式802.3ad并设置哈希算法为layer3+4,该方案可实现流量分发与故障转移双重效果,但要求交换机端口同样支持LACP标准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盾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d.cn/ask/76969.html